top of page
搜尋
  • 作家相片Yang

留住,在我最美的時候……

已更新:2021年3月8日

/楊淇竹


茨木のり子詩作充滿批判,如果不是透過女性觀點,可能無法察覺當時世代的年輕人是如何看待日本戰敗的訊息。第二首〈在我最美的時候〉沒有任何評價戰敗,反而從她觀看到的社會現象,連接自己與社會之間的存在意識。時序退回到1950年代的歷史背景,茨木正值青春年華,也是日本宣布二次大戰戰敗後不久,詩用絮聒的方式,碎念出戰爭帶來死亡、崩壞與破碎的空間。猶如一場荒謬,破壞了女性青春的美好時光,亦瓦解了女人內心成長的喜悅憧憬。


死亡充斥,奪走裝扮美麗的機會,青春也在黯然氛圍中,失色。詩人的眼前是「沒有人送我美好的禮物/男人們只會行舉手禮」(頁150),展露出參戰者驕傲行軍禮。然而,「大家都出發了只留下美麗的目光」(頁150),看似為戰事輝煌目標而戰,在詩人詮釋之下,批判反戰意識則相當強烈,運用「美麗目光」揭開現實中因戰爭招致的死亡瘡痍,諷刺人類愚蠢的動機。戰敗之後,日本現況又是什麼呢?


戰爭並沒有拉鋸持久,大戰後,日本社會經濟的改變,詩作中藉由女性介入社會的方式察覺時代與人之變動:


在我最美的時候

收音機放著爵士樂

像是破戒抽了菸似地恍恍惚惚

我貪求更多甜美的異國音樂


在我最美的時候

我非常不幸福

我非常愚蠢

我異常地寂寞(頁150-151)


詩中爵士樂音繚繞,這些由外國輸入日本的流行音樂變成了生活主流,把大量撫平「甜美」傷痕的音樂,注入靈魂深處,藉此遺忘悲哀。但戰爭繁衍的苦痛仍舊存在,音樂猶如香菸吞吐的恍惚,麻痺現實夾帶的殘酷狀態。可惜外界的轉移,究竟無法提供心靈完整的補償,最後吶喊出不幸、愚蠢與寂寞。


茨木運用女性介入社會的觀察,將焦點鎖定在一位年輕少女身上,從她的成長歷程體悟死亡衝擊、戰爭殘酷與青春流逝。詩人試圖詮釋大戰後的世代,他們歷經蕭條社會,所產生無力感訴說出本身的不幸。〈在我最美的時候〉簡單易懂,如此以青春少女的視角,深刻且貼切展現人對現實的缺憾與無奈。


茨木的選詩批判色彩強烈,另一首〈從內部腐敗的桃子〉,迂迴從水果桃子的意象,批判社會體制的腐敗。從一顆水果聯想,桃子隨即想像到戀人親密的吻,肉質鮮美甜味也象徵戀愛的甜蜜,就在小心地捧著容易受傷的桃子,才逐步揭開內在的果肉,已然腐敗:


小心翼翼地讓

戀人間的吻成熟

像吃一輩子也不膩的

美味的南方水果

……


人們

不可讓憤怒的火藥受潮

為了真的以自己的名字站出來的那天


人們必須偷竊

偷那個在恆星與恆星之間發亮的秘密(頁152)


詩人對意象轉折與巧妙鋪陳,功力十足,她無需使用大量的語言交代中間的來龍去脈,直接把人心的黑暗與腐敗烘托出來,再說明外表無法察覺中心腐敗的桃子,正如人心一般。回到上引文,桃子隱喻相當鮮明,而人心的邪惡就在壓抑不住的憤怒中,蓄勢待發。理由來自:為了(可能是)名流千世的姓名,看似可笑,但在歷史洪流下,偉人的名字似乎充滿神奇的招喚力。人心慾望之貪求,並汲汲去追索,像誇張偷取遙不可及的秘密。我們可感受到茨木在意象之間跳躍的隱射,接下來,脫序常規的人最終成為腐爛的元兇。詩作欲意彰顯的是——看起來平靜的和平社會,其實一再被考驗。


〈從內部腐敗的桃子〉結尾透露一絲絲悲哀,內部惡勢力致使現狀無法改變,詩人審視現實包含了對社會整體的期待:


總是從內部腐敗的桃子、和平


因為日日失格

日日墮落的惡棍

世界

不得不在毀滅的夢裡(頁153)


用「毀滅」對應「和平」,猶如一顆顆未爆彈,潛藏在人心最深處,逐漸發酵。閱讀到最終,瀰漫在負面絕望、失序脫軌的世界,正在各種貪圖利益的人蓄意上演惡戲碼,社會看起來還算是新鮮的桃子,事實上暗藏諸多罪念的雛型。


本文引用的兩首詩,清晰明瞭易理解,除了在批判色彩濃厚之外,還可發現詩人善於運用暫停的時間點,營造詩意抒發的聚焦。譬如線性的時序可提供讀者了解發展事件的順序;而暫停的時間,卻可讓讀者進入特定時間點,圍繞在作者探討的議題。茨木的詩,屬於後者。首先〈在我最美的時候〉停滯在戰後時間的氛圍上,不斷出現詩題「在我最美的時候」便是提醒讀者時間的截斷面。此刻,時間猶如陷阱牢牢抓住讀者的心。其次詩中反映出來的不幸與憂愁,讓沒有參與過時代悲歌的人,經歷了一場寂寞的空虛時間。另一首〈從內部腐敗的桃子〉,開頭就說「忍受單調的日子/像落下的雨滴般單調的……」(頁152)被限定在特定單調的時間中,這段時間充滿單調、無趣,就如同尋常的下雨天。看起來,時間是被詩人刻意留住,詩的靜止時間,有意將烘托的主題更為顯明,並強化諷刺的力道。因此,以時間暫停作切入,即可發現茨木のり子如何運用某段時間製造空間發展的無限,暫停的時間與脫序的空間思維底下,聚焦在人心發展的敘事主軸,達到主題抒發的核心。



參考書目:茨木のり子著,馮啟斌譯,〈當代日本女性詩人選譯2:茨木のり子〉專欄,《笠》339期(2020.10),頁148-156。



此文刊載自《笠》341期(2021.02),頁110-113。





53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